close

國立政治大學古箏研究社社團簡介            寫於101/02/20

      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前,政大古箏社原為華夏國樂社古箏部;民國七十七年,邀請魏德棟先生擔任指導老師,自此之後,在老師及多位學長姐努力下,古箏組日益茁壯。雖然古箏是國樂一支,但在國樂團中,因無法因應樂曲頻繁轉調;音響易為其他樂器覆蓋;且「吟、揉、按、放」的箏樂技法不易於現代國樂團呈現,古箏因此需求度不高。



      社團學姊於民國七十九年提出獨立申請,核可後成立,並於是年十二月二十日召開成立大會,於七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正式獨立為一社團。



      目前週一、週四社課分別由魏德棟、張生平老師指導。社員人數維持在35人上下,平均每次社課人數約在15至20人之間。為確保社員習箏進度,每位社員有一份專屬的「學習進度表」,填寫每週社課進度,並請老師評語、簽名。每學期社課不定期有社內觀摩,讓社員彼此箏藝交流。一次觀摩約五至六首曲目,由社員演奏,老師再對該樂曲曲意、技巧作講評,為社內小型成果發表。



      社課之外亦以「師徒制」、「團練制」維持社員習箏進度。「師徒制」是上屆與下屆、學長姐與學弟妹在箏藝、社團行政能力的學習、經驗分享與傳承,可說是新生在初識社團時最直接的聯繫。「團練制」則是將同時入社或箏藝相仿的社員組合成團,再藉由團練互相學習、成長,並培養團隊默契;擔任社團幹部之後,團練亦兼具平時討論社務之便。對於箏藝、情誼及共事能力的養成,團練足具重要意義。



      箏社學期間各大小活動大抵分為「情感交流」和「演出」兩類。前者包含:社遊、演奏會欣賞、慶生或節日主題活動等;後者有每年一度的社團公演、校內外受邀演出、服務學習演出。兼具兩者的則有社內迎新、期中期末社內觀摩、寒暑假古箏營。



      公演從企劃、拉贊助、宣傳、邀請、表演等所有事項皆由社內幹部負責,訂有三次驗收鑑定社員對樂曲詮釋細膩度。在箏藝方面,公演帶給社員一個表演舞台,讓初學者在各次驗收中不斷地被修正,直至登台後,初獲肯定,而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。行政方面,帶領社員認識舞台後台流程與控管,亦為表演藝術學習的重要一環。而從與社團人們共事、應對進退的經驗中,逐漸形成經驗與默契,都有另一番成長。此次100年公演在校內藝文中心視聽館舉行,並邀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、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古箏社同台演出,增進友社間相互觀摩交流。近200名觀眾除國樂愛好者、附近居民外等,大多為表演者親朋好友、友社、師長及畢業學長姐,不啻為一年一度的箏社大團圓。



      除了大型表演的年度公演,其他100年度校內活動的受邀表演有:外籍生歡送會、校友嘉年華表演、特優教師頒獎茶會背景暖場音樂演出,與國樂社合辦小型聯合音樂會等。亦有社員參加國際青年大使北美出訪,以「古箏」作為中西文化交流。



      在社區服務及帶動中小學方面,前者為每學期與政大藝術性社團到學校附近的兆如安養中心表演,每一社團當天提供一、二個節目,進行一個多小時表演,在表演前後也會與爺爺奶奶交流,聊天陪伴或幫忙推輪椅回房等等。後者,古箏社每學期會到政大實驗幼稚園和小朋友們分享箏樂,一個上午或下午的時間在三個班級(每班約15~20人)輪流表演、教學或帶動唱,大多為耳熟能詳的兒歌小曲,孩子們有時也能輕輕哼唱。五聲音階的國樂曲風對小朋友而言總較為陌生,也許在說明七聲音階與五聲音階的差異後,孩子們可能還是不明其理。本著對古箏的推廣與分享,這些音響若能成為記憶中的音樂,這些曲調音符很可能在將來有國樂演奏的場合,再度被輕喚出來。



  每學期期末古箏營為社團大活動之一。由於樂器數量之考量,參加人數大約15至20來人不等。古箏營以分團練習合奏曲為主,搭配老師專題講座,輔以活動、郊遊增進社員情感。營期約為四天三夜或三天兩夜,讓社員在卸除期末考壓力之餘,一起練箏同樂。寒假場地近幾年在學校藝文中心,暑假則至新竹芎林鄉魏德棟老師住處舉行。古箏營及公演等社團大型活動皆能促使新舊社員更融入社團、建立友誼。對於籌辦活動的幹部群,則是如何也換不來的革命情感。



  在社團財務管理方面,經費收支由各學期總務在期初期末大會製作財務報表。社上帳戶控管採行政、財務分離原則,社長、總務分掌社章、帳戶;總務支款需要社長印鑑以避免總務越權。社產管理由社上「器管」、「譜務」負責,管理社產如樂器、影音資料、譜本等之保存及借用,並定期清點、添購、報銷。貴重社產以相片記錄,所有社產皆編類建檔以利查找、保存。



      在資料保存上,除各幹部自行交接的文書檔案外,社評資料皆置於社團辦公室保存。分為每屆增補的「社團基本資料」、「歷屆社評目錄」和「應屆社評」三部分,由社內文書負責保管、借用等事宜。



  古箏社社員們在社課、師徒約練、團練中提升技藝;亦於各大小活動籌辦中學習處事、建立友誼。薪傳不僅僅只是每學期寒暑假的「幹部訓練」而已,還是被前屆學長姐照顧、疼愛的自然反饋。至於多少的磨合、激烈討論都是激盪,激盪出對社團未來發展的各項可能性。對於箏社,總覺彷彿只是不同人不同時間,在同一空間下,走著相仿的步伐。惦記曾被提攜的感覺,同時也看下一屆成長,似乎早已不全是傳承的責任感——因著一些永不願割捨的華美記憶,我們相知相惜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ko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